仔细想一想,你是否也有这样的经历:读完一本书,再看别人的书评,发现自己好像读了一本“假书”,书评中讲的细节和知识点,甚至思考点,自己一个也没留意。 同样的,这样的事情也会出现在孩子身上:同一个班的孩子一起读课文,或者一起读一本书,读完后,有的孩子可以完整地,有条不紊地,甚至都可以绘声绘色地讲述出书中的内容,还能回答老师提问的细节问题。 可是有的孩子却对书中内容理解甚少,回答问题也是磕磕巴巴,没有头绪。 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的差异呢? 阅读是个脑力活,别人看不到也摸不到,我们没法真正知道在这两种不同阅读表现的孩子脑中都发生了什么。 但是我们可以猜到:能准确、完整复述书中内容的孩子,在阅读过程中,大脑一定会做了一些重要的工作,才能让他们真正理解文本中的文字内容,转化成为自己的语言,成为真正的阅读者。 那这些孩子都做了哪些“重要工作”呢?我们来细数一下。 1 阅读前的预测和推论 这里所说的预测和推论,是孩子拿到一本即将阅读的书本时,包括从书名、封面封底到插图等各方面,想象书本中要发生的故事的大致内容,甚至从目录章节来预测作者要怎么去编排这本书的内容或者情节走向。 孩子看书的过程中,也会根据自己已知情节,去推论书中人物的性格特点、人物特征,接下来要发生什么,人物要怎么应对。 预测和推论的阅读,可以充分的调动孩子的想象力和对整本书的积极性。 比如,看到书名《鲁滨逊漂流记》,就可以预测这本书八成是一本小说,探险类型,而且是外国的,内容是关于一个叫鲁滨逊的人的传奇经历; 再看封面图片,可以预测鲁滨逊在漂流过程中吃了不少苦; 打开章节目录,“开始冒险”、“遭遇海盗”、“死里逃生”、“自力更生”、“古怪脚印”、“食人生番”……原来这个鲁滨逊是这样开始漂流生活的,想必中间有许多坎坷; 看完第一章“开始冒险”,可以预测一下,如果是你,家庭殷实,生活富足,会去冒险漂流吗?…… 爸爸妈妈可能想,这些在看书的过程中人人都会啊。 其实并不是。 对于真正掌握了阅读技巧的人来说,预测和推论并不稀罕,但是这并不是孩子与生俱来的技能,需要加以引导。 你会发现擅长阅读的孩子在打开书之前就已经开始预测活动了。 在整个阅读过程中,他们会在脑子里不断对比自己读到的和自己预测的,验证自己的预测,当预测有偏差时,他们会决定要不要修改自己的预测、怎么修改更合理。 这一系列的预测、推论、验证、修正活动,不但提升了孩子的阅读理解力和阅读兴趣,也能提升孩子的推理技巧,积累推理经验,对培养孩子思考能力和学习能力至关重要。 2 阅读中理解力的自我检测 对于大多孩子来说,不能理解的阅读是枯燥乏味的,但是并不是所有孩子都会在阅读过程中时刻关注自己读懂了没有。 阅读能力弱的孩子对不认识的字词、没有读懂的内容就会“径直”略过。对于他们来说,读书是个“任务”,读完比读懂更为重要。 相反,会阅读的孩子在脑子里,会有一个自我检测的流程,随时检测自己的理解程度。 更深入的理解不但让孩子获得更多的阅读知识,还能提升阅读兴趣,爱上书本阅读。 3 与个人已有知识建立联系 很多人可能都有这样的经历:曾经看过的文章、小说没觉得怎么样,甚至不喜欢,但是成年以后再次读起来确实回味无穷。 当人生有了一定的经历以后,对读过的文字有了新的理解,也会在阅读时,把书中的文字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 阅读能力弱的孩子的一个常见的表现就是不能将正在阅读的文字与自己的生活经历、经验、已有的知识建立起联系。在阅读能力弱的孩子眼里,阅读就是阅读文字,目的大多是为了完成作业。 美国语言学家做过一个实验,给两组生活经验相仿的中学生—组阅读能力强,另一组阅读能力弱,阅读同样的文字: 他在窗口放下十块钱。窗后的女子给回他四块钱。他身边的女子给了他三块钱,而他把钱退回给她。接着,他们一起走了进去,她买了一大包爆米花给他。 阅读能力弱的一组学生觉得这段文字没有提供任何可靠的场景,一堆的他、她、他们这种代词指代不明,所以认为这段文字完全没有意义、不知所云。 而阅读能力强的一组学生则把窗口、爆米花这些文字与生活相关联, 从而推测出故事应该发生在电影院,窗后的女子应该是售票员,男子请身边的女子看电影,电影票是三块钱。被请的女子似乎不想欠男子的人情,先是试图把电影票钱还给男子,被男子退还后,又买了一大包爆米花给男子。 所以,这组学生推断这可能是个爱情故事片断,而且,鉴于电影票才三美元一张,这组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又推测出这个故事应该发生在很多年以前,毕竟现在美国电影票基本上要八、九块钱一张。 前一组学生之所以读不懂,是因为他们把阅读理解当成了对纯文字的字面意义理解,没有意识到阅读需要与生活经验、已有知识发生联系。 缺少这种关联能力训练的孩子,有极大可能在小学高年级以后遇到“从阅读中学习”的困难,遭遇 “四年级滑坡”和 “八年级断崖跌落”,导致学业受挫。 4 如何培养孩子阅读时的思考力? 让孩子在阅读时脑子有效地活动起来的办法很多,今天介绍一个比较适合亲子阅读的办法:说点儿啥。 具体的操作办法是这样的,每次孩子读完一段文字后,比如,读完章节书的一个章节,或者如果孩子的阅读能力比较弱可以适当缩短,读完一页甚至一段就开始,请孩子针对读过的文字做下面几件事: 1、做一个预测 预测可以分两种:一种是预测后面的情节,一种更简单的、更适合初学者的,是通过上几句话,预测作者接下来会说什么。 2、问一个问题 3、澄清一个自己原来不懂的东西 4、把读过的内容跟自己的生活做一个关联 请孩子想想,自己或自己的朋友有什么跟书中的人物相似的经历吗?或者相似的性格?书里提到的知识自己原来知道吗?知道多少?有什么是跟自己从前知道的但与书里所讲的不同的?哪些是以前不知道的? 这种办法,显式地制造阅读中的“停顿”机会,督促孩子去思考读过的内容。 通过反复大量的练习,孩子就能习惯这种思考。 当孩子成为一个优秀的阅读者之后,这种显式的“停顿”就会成为大脑中隐式的习惯,既不需要提醒,也不需要真正的停顿。
任何问题都可以,比如“这句话里的他或她是指哪个人物?”,“为什么主人公要做这件事?”,“如果主人公不这样做会怎么样?”,“这个字或词怎么读?是什么意思?”等等。
可以是前面问过的问题现在从书里找到了答案,或者是自己生活中有过的疑问得到了解答。